在中国西北的广袤大地上,祁连山如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这座横亘千里的大山,曾是冰川与草原交织的生态瑰宝,也是中华文明与自然共生的见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祁连山一度面临生态退化的危机——冰川消融、草场退化、水源减少,生态底色悄然失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祁连山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国家启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划定生态红线,关停违规矿山,整治过度放牧,实施退牧还草、人工造林等举措。政策落地如春风化雨,祁连山逐渐恢复生机:冰川退缩速度减缓,草原覆盖率提升,雪豹、藏羚羊等珍稀物种重现踪迹。
这一‘底色之变’,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修复,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到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祁连山的重生折射出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智慧——以系统性思维统筹生态与经济,以法治手段筑牢生态屏障,以科技创新助力生态监测。如今,祁连山正从‘伤痕累累’走向‘绿意盎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活范本。
祁连山的底色之变仍需久久为功。强化跨区域协作、推动社区参与、发展生态产业,将让这座圣山永葆青春。祁连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守护自然,就是守护人类的未来;治国理政,当以生态为基,以民为本。